清华新闻网11月2日电(通讯员 应文昱 摄影 李一诺)10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哲学学堂首次名师讲坛在蒙民伟人文楼413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为清华师生带来了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的精彩讲座。
在讲坛正式开始之前,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堂班首席专家万俊人教授代表人文学院与学堂班对第一期主讲人楼宇烈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楼宇烈先生赠予清华哲学学堂名师讲坛证书。
万俊人向楼宇烈先生颁发清华哲学学堂名师讲坛证书
楼宇烈的讲坛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主题为“哲学与中国哲学”。楼宇烈首先从西方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出发,指出“哲学”的原意在西方是“爱智慧”,其探讨的一个核心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现代则被概括为唯物与唯心的争论问题,注重逻辑与理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不仅注重“智慧”本身,更加注重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重点在于“人”本身。这说明中国人更加关心的是人的实践,哲学不仅要探求三观,更要将这探求来的观念运用于生活中。所以,与西方贬低感觉而强调理性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把纯粹理性放在首位,而是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落实在对生活、对生命的体悟之上。由此,中国人的信仰实则是一种人文信仰,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
楼宇烈阐释中国哲学的特点
在探求方式上,中国哲学不仅注重文中之意,同时更注重“言外之意”,“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这体现出中国哲学创造性的思维启示。中国哲学虽然是实用性的哲学,但是其仍能让每个人在其中体会收获到启示。所以,中国的求道不是空洞的,其核心是人道,注重人自己的体悟,这是属于中国的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
中国哲学中的人文信仰或人文主义还体现在“鬼神”的观念之中。中国文化是敬神的人文主义,但是中国人的神并非离开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化在自然与人的生活之中,“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同样,中国哲学中的人本主义还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人能群,其具有社会性;人也能够知义,拥有价值判断的能力。进而,惟人乃万物之灵,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但这并非意味着人是天地的主宰者,人依然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份子,只不过“人者,天地之心也”。所以,在宋儒看来,人首先要追求的应当是“为天地立心”,成为真正的圣贤。所以,中国哲学中的人既非统治自然,更非为自然所统治。
讲座现场
楼宇烈强调中国文化中人的使命乃是认识自身,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中国哲学承认人不能够知晓世间一切事物,“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以“人”的眼光去看待天理,看待世间万物,并且在对智慧的把握中将之运用于实践,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根本。
10月28日下午,楼宇烈的第二次讲坛在人文楼四层如期举行。本讲主题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楼宇烈首先对上次讲坛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回顾,指出“哲学”在西方文化中原意为“爱智慧”,但是在中国哲学中则意为“做有智慧的人”,根本落在了做人的问题上。这体现出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一个特点即是注重生活、注重实践,其并非抽象的纯粹理性的讨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便涉及到中国哲学中密不可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此五者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楼宇烈阐释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接着,楼宇烈从人之通病出发,提到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方向即是克服人的通病,而这也和本讲主题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首先是全面地看待问题。天下之物都有相通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而往往人在对世界进行认识时难免陷入片面化,而这种片面性其实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只不过不为人所意识到。在视觉上远处的树看起来就像一根筷子,但我们却不会按照筷子的样子去寻找那颗树。然而,在很多问题上人们往往陷入这种以筷子求树的片面之中而不自知。对于古与今的问题而言,过度关注古代则会看不清现代的东西,但同样地我们总在强调现代的进步,其实也忽略了现代文明中那些甚至比古代还要落后的地方。所以,中国哲学格外强调全面地认识世界,不能把问题片面化、绝对化。
第二个特点是整体的观念。这就涉及到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楼宇烈强调,在中国哲学中,整体是一个有机体,而非各部分的简单拼合。同样,局部不仅构成有机整体,每一个局部本身也包含着整体性。接着,楼宇烈用炒菜的例子形象生动地对此作出了诠释。中国人的整体观类似于炒菜,是各种食材、调料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尽管各种食材具有不同的功用,但最终都融合在了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之中。而西方的餐食主要为配方式的,从中也展现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同样地,在中医中,五脏六腑也紧密关联在一起形成整个的人体,而非各管各的单一器官。“心”则作为人体整体性的主宰,管理着人体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医强调心态,只有心态好了,身体的各部分才能够健康。除此之外,楼宇烈还结合当下的生态保护问题,指出中国哲学中的整体性思维于如今的环境问题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指导作用。
楼宇烈强调的第三点,是贯穿着中国文化方方面面的“中”这一理念。“中”是天地万物生长的根源,也是处事的标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或“中庸”作为万物的标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并且也有着与时俱进的一面,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变化。与“中”相关还有“和”“道”“仁”等概念,其在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是一条贯穿中国哲学的思想主线,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最后,楼宇烈再次强调,中国的文化是要人们自己去体悟,是通过比喻、通过故事的方式传达,而非直接讲明道理。所以,中国哲学重在“悟”,去“悟道”,而这是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讲座后为同学签名
通过两周的讲座,楼宇烈从原则性高度俯瞰整个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从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几点思维方式两个问题出发,联系中国文明中的现实实际,向听众呈现出了一个鲜活的、化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中国文化,而非以单一的学科视角对中国哲学进行解读,展现出了国学大师的风范。
供稿: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人文学院哲学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田姬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