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刊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40501期干部学习核心期刊目录
1
《求是》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卷号期号:2024年第8期
推荐部门:党建组
《求是》2024年第8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文章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主办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中直组
黄一兵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1期撰文《“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形态的革命理论,也是继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文化形态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精神标识,为德润人心提供丰富滋养,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以其永恒的时代内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价值观念融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核心和实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广阔的国际视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主办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2期
推荐部门:干教组
冯俊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2期撰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要解答的根本问题,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根本要求,做到“七个着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实践要求。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4
《政治经济学评论》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企干组
江剑平、周文超、刘长庚在《政治经济学评论》2024年第1期撰文《科技创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循环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保障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能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既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循环流转,又持续提高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动产业链外循环中风险系数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博士团
霍巍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撰文《三星堆文明的资源体系与交流网络》指出,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商周青铜时代的诸多共性,但也具有古蜀文明的特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考古学样本。三星堆文明的资源体系十分宏大,涉及青铜、象牙、玉器、黄金、朱砂、海贝等许多种类,这些资源在商周时期极为重要,其来源体现出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程度和古蜀国家的控制能力。三星堆文明的资源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政治统治和广泛的交流网络之上,是古蜀王国国家与文明形成的标志性成就之一。三星堆考古发现重绘了世界上古文明的知识图谱。
6
《教育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英才中心
吴砥、郭庆、郑旭东在《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撰文《智能技术进步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指出,教育是一种信息型实践,在教育系统内流动的不是社会生产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是支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互的信息。当前,以通用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生产格局再一次迎来变革,使人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此过程中,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较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乃至实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生产,但其主要缺陷在于难以实现自主的创新创造。因此,应充分分析智能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优化学生发展目标,加强人与技术的双向度联系,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协同式“人—技”联系教育实践框架。这需要重塑联系,在人技协同实践中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赋能教师,在人技互适的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放学习者,在人技共创的实践中助力创新学习与成长。智能技术介入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唯有直面技术冲击的时代浪潮,科学把握其内在逻辑,才能驾驭技术变革教育的复杂性,实现人与技术的融合共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7
《中国科学院院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卷号期号:2024年第1期
推荐部门:媒体组
李国杰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第1期撰文《智能化科研(AI4R):第五科研范式》指出,文章将“智能化科研”(AI4R)称为第五科研范式,概括它的一系列特征包括:(1)人工智能(AI)全面融入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知识自动化,科研全过程的智能化;(2)人机智能融合,机器涌现的智能成为科研的组成部分;(3)有效应对计算复杂性非常高的组合爆炸问题;(4)面向非确定性问题,概率统计模型在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跨学科合作成为主流科研方式,实现前4种科研范式的融合;(6)科研更加依靠以大模型为特征的科研大平台等。文章指出科研的智能化是一场科技上的革命,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深刻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前途,呼吁各行业的科学家本身实现智能化转型。
8
《经济思想史学刊》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卷号期号:2023年第4期
推荐部门:出版组
孙健、隋福民在《经济思想史学刊》2023年第4期撰文《“中国农村派”近代农户分类思想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集中了以“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左翼经济学家与“中国经济派”学术团体的讨论。讨论的基础集中于农户分类与经济地位的认识。“中国农村派”为代表的左翼经济学家提出了综合物质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农户分类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各地生产力差别造成的标准差异,集中体现农民分化的客观事实,进而为科学地改造与建设农村奠定了基础。农户分类思想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代农村理论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左翼经济学家对农村、农民的认识与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之间的辩证统一,展现了两者相同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即“阶级-革命性”的政治动能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两种倾向。左翼经济学家践行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白区农村调查与理论实践的道路。
9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卷号期号:2023年第6期
推荐部门:政法组
吴蓓、陆树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年第6期撰文《生命美学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出,生命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方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和回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创新成果为理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生成、完善、发展的文明新形态。从生命美学的生命实践维度、生命交往维度、生命形态维度和生命规则维度出发,依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论述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文化特质,联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语境,诠释人类文明形态的“劳动创造之美”“多元融合之美”“和谐共生之美”“公平正义之美”,对于领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哲学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10
《心理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
卷号期号:2024年第2期
推荐部门:地方组
黄莲琼、罗曦、侯玉波在《心理科学》2024年第2期撰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自尊的作用》指出,本研究探究了中国人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对63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思维的联系性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矛盾性则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心理弹性在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间起中介作用;自尊不仅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调节思维方式与心理弹性以及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该研究模型中起核心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思维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而且特别强调自尊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井小林;初审:程子茜、陈佳妮;复审:李雨凡;终审:正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