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戊戌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狗年即将来临,作为六畜之一,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忠贞不渝的朋友。中国古代就流传着许多义犬救主、义犬伸冤、义犬报恩、神犬驱邪的故事和传说,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不仅将狗列入十二生肖,还将其视为最神奇、最忠实的人类保护神,由此可见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狗的起源与演变
今天的狗源于何处?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狗的种类繁多,据说有400多种,从体型巨大、性格凶猛的藏獒到小巧玲珑、性情温顺的宠物狗,不同犬种之间差别巨大。这些脾性、外形迥异的动物最初究竟来自何处,这个问题难倒了大批研究者,就连《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对此也无计可施,他甚至悲观地说:“大多数家养动物的起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
狗与狼、狐狸和豺等类似的动物都属于犬科,据科学家研究,真正的犬科动物首次出现在500万至700万年前,它们开始用四个脚趾行走,第五个脚趾逐渐退化,并且趾间比较靠紧,据说这种结构最适合奔跑、捕猎。
梳理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狗的起源大致如下:
一、远古野生狗的后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猎杀、分享了大型动物后,野狗也会闻风而至,寻觅被人类丢弃的动物骨头和残留。经过漫长时间的进化和磨合,野狗与人类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依赖和合作的关系,它们为了获得食物,可以帮人类狩猎、放牧甚至看家护院,野狗逐渐进化为家犬。
二、由中国狼、印度狼、欧洲狼和北美狼驯化而来。这些狼驯化为不同类型的狗,目前全球各地常见的犬种,大都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狗繁衍而来的,这种观点与如今犬种的多样性非常吻合。
三、狼、豺等犬科动物杂交的后代。狼、豺等犬科动物基本形态相似,杂交以后可以繁育后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狩猎游牧时代时,经常在宿营地附近丢弃大量的废弃食物,吸引了大批犬科动物在此觅食,人类后来由游猎转为定居时,这些动物仍在人类活动区域出没。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这些犬科动物逐渐变成人类社会的附属,并演化成今天的家犬,这种观点与第一种有些相似。
按照以上几种观点,今天的家犬是由远古时代的野狗、狼和豺等不同犬科动物进化演变而来,但事情真相究竟如何,科学界并未达成共识。随着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义犬的故事和传说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笔记、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义犬的故事,这些与主人患难与共的义犬常常让人感慨,这也是如今人们喜欢养宠物的一个主要原因。
晋代《搜神记》卷二十有则《义犬冢》的故事,说三国时有个叫李信纯的人,养了一条狗“黑龙”。李信纯很喜欢这条狗,“行坐相随,饮馔之间,皆分与食”。
有一天,李信纯在城外喝得酩酊大醉,醉倒在路边草丛中。太守出来打猎,看见田野里的草很长,就派人放火烧草。狗看见大火向主人烧过来,就用嘴拖拉他离开,但醉中的李信纯一动没动。附近有一条小溪,狗就跑进溪水中浸湿身体,然后回来将水洒到主人身上,如此往返多次,主人得救了,“黑龙”却累死在主人身旁。
李信纯醒来,了解了当时的情况,悲伤地哭了起来。太守十分怜悯这条狗,说:“犬之报恩甚于人。人不知恩,岂如犬乎!”于是让人备办了棺材衣服把狗安葬了。
《聊斋志异》中也有两篇关于义犬的故事,皆短小精悍。其中一篇讲山东周村有个商人,到芜湖经商赚了大钱,遇见一屠夫杀狗,商人见其可怜,便花双倍价钱将其买了下来。回乡途中商人被强盗抢劫,强盗用毛毡把他裹起来抛入江中,那只狗也跳到水中,用嘴咬着毛毡,和主人一起浮沉,最终商人获救。后来狗还帮助主人抓住强盗,要回了被抢的财物。蒲松龄在故事结尾这样写道:“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的感慨与《义犬冢》几乎如出一辙,都是愤怒地鞭挞了某些道德败坏的衣冠禽兽。
满族也有一个义犬救主的传说。相传努尔哈赤年轻时曾在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任职,后来李成梁要杀掉他,努尔哈赤仓皇出逃,被义犬所救。努尔哈赤不忘义犬舍身相救之恩,遂告诫后世子孙,对狗永远不许伤害。满族人对这条戒规世代相传,据说至今不吃狗肉。关于这段传说,清史学者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一书中曾经提及,可见流传甚广。
近代人们比较熟悉的义犬可能就是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狗了。当致远舰被日军鱼雷击中将要沉没时,管带邓世昌与全船官兵250人同时坠海。部下扔给邓世昌救生圈,但邓抱必死之心,坚推不就。晚清的海军军官大都是留洋出身,生活西化,邓世昌在舰上养了两只狗,此时也随主人一起坠海。据史料记载:“此二犬希图搭救世昌,乃衔其臂不令沉没。世昌推去之。此犬竟游回再衔其发以图拯救,世昌终于抱犬同沉。”
两只义犬也与主人一道名垂青史。
古诗文和小说里的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国养狗历史悠久,又是诗的国度,所以中国古诗里咏及之处特别多。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了,内容我们非常熟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前两句写诗人在路上和投宿时的所感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但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中见情。我们可以想象,此间犬吠声一定是两度响起,第一次是陌生诗人叩门投宿,犬吠报警;第二次是家人夜归,犬吠报喜。在这首诗里,诗人略去如何投宿等细节,直接跳跃到夜深就寝,然后听见犬吠打破静夜之声。当然,除此之外肯定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开关声和家人问答声等等,诗人虽然未曾亲眼目睹,但从这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归人的画面。
鸡鸣犬吠历来是社会安定的象征,《老子》中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句,原意是即使两国百姓住得很近,交往密切,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也从没发生过战争——以今天的目光看,这才是理想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中国古诗中描写犬吠的诗句数不胜数,吕徽之《咏犬》诗写道:“风恬月朗眠花影,吏不叩门门户静;何事晓来吠一声,有人采汲门前井。”月朗星稀的夜晚非常安静,卧在花影中睡觉的小狗突然叫了一声,抬头一看,原来是常来汲水的老熟人,于是又倒头睡去。此外,还有陆游“喔喔鸡鸣树,狺狺犬吠篱”、陶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刘长卿“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等等,都描绘了一幅恬静、悠闲的田园风光。
与诗歌相比,中国古典小说里狗的形象出现不多,有名有姓者大概只有《西游记》里的哮天犬。
在《西游记》里,哮天犬是二郎神杨戬手下神兽,曾一口扑倒过孙悟空,书中这样写道:“(孙悟空)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跤。”哮天犬第二次出场是第六十三回制服九头虫一段:“那怪急铩翅,掠到边前,要咬二郎;半腰里才伸出一个头来,被那头细犬,撺上去,汪的一口,把头血淋淋的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径投北海去。”
哮天犬在民间俗称“天狗”,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以为日食、月食现象都是天狗在作怪,古代出现日食、月食时,老百姓有敲打锣鼓赶天狗的习俗,至今坊间也还有“天狗吃月亮”的俗语。
其实哮天犬的原型是中国传统的猎犬细犬,豢养细犬在我国由来已久,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细犬主要有山东和陕西两大种系,山东细犬也叫山东细狗,产于山东聊城、济宁一带,体形呈流线型,体重30公斤左右,头长而狭窄,既有很强的爆发力和持久的耐力,又有极好的柔韧性,可做猎犬,也可做看护犬;陕西细犬主要生长在关中地区,头小腿长腰细,体型与猎豹极为相似,也是非常优秀的猎犬。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相关新闻>>
海南周刊 | 海南石狗:民族融合的文化遗存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狗年漫话狗文化